
- 產品目錄
- 品牌分類
聯系人:郭澤萱
電話:15066269621
手機:15066269621
郵件:2685264340@qq.com
聯系時,請告知信息來自給覽網
各路資本跨入環保領域 中小型企業喜憂參半
發布時間:2017-02-10瀏覽次數:1400返回列表
從2010年,國務院將節能環保產業列在了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到2016年兩會期間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把節能環保產業培育成我國發展的大支柱產業。只用了短短十數年,環保產業從“邊緣”躍升為“支柱”。
隨著陸續推出了新環保法、環保PPP模式、第三方治理、環境監管垂直管理等系列措施,環保產業大好前景顯現,各類企業蜂擁而入在環保產業跑馬圈地,些原本不屬于“環保圈”的“野蠻人”和投資機構,也開始斥巨資殺進環保市場,跨界并購成為大熱點。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以來已有超過22家非環保上市公司通過并購、合資、資產注入的方式相繼涌入環保領域。
大型企業設立環保板塊、成立環保公司漸成風潮,在加劇環保產業競爭的同時,也給環保市場注入了大批資金,進步促進環保產業發展;而對于那些盲目入場、沒有技術和資本能力的企業將在“大洗牌”中出局。
從整個行業來看,九成企業為年收入不足千萬、人數不到50人的小企業。由于資產規模小,抵押物有限,難以獲得足額的銀行貸款等原因,對于大多數中小型環保類企業而言,在政策利好的時代也迎來了“壞的時代”。
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趙笠鈞在采訪時曾表示,長遠來看,這些大企業進來后將加劇整個行業的競爭和整合,加速企業集中度的提高,如果些小企業本身沒有差異化的競爭,缺乏某個方面的核心競爭力,只是同質化的競爭,小企業的困境就很難改變。
相關媒體經過梳理發現,現階段,除了大型企業“野蠻”跨界外,還有3個突出問題正威脅著中小環保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融資困難。與傳統行業相比,多數環保企業規模偏小,抵押擔保能力不足,大多股份制銀行還以收取財務顧問費、手續費等形式對其實行上浮利率,企業較難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低成本貸款,申請信貸審批流程較長且條件嚴苛,難以滿足企業長期資金貸款需求。
稅收支持力度減弱。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得益于稅收扶持政策。但是,目前環境稅收方面還存在些問題,如稅收優惠難以享受、稅收支持力度減弱等。稅收政策優惠的減少,加重了企業的財稅負擔。這對從業企業來說,資金周轉壓力將增大,對整個行業發展也不利。
競爭。我國有四五萬家環保企業,真正成規模的卻不多,技術含量也不高,有的企業還處在起步階段,為了生存下去,競爭和粗制濫造在所難免。
那么,在環保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中小環保企業如何實現破局?怎么做才能搭上環保產業發展的紅利?值得業內深入探討。
環境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綠色發展聯盟委員會主任委員夏青認為,技術決定前途。中小環保企業應在某領域深耕精耕,尋求創新,做到獨具色,拒流水線式的生產。掌握了“招”,再不斷地優化技術減少成本,就能在競爭中求生存。
事實上,中小環保企業由小到大的發展路徑用老百姓熟知的話來描述就是“創招”“傍大款”“抱團取暖”,或走上“招鮮吃遍天”的路,或被收購、搞合作,依靠招走共同富裕的路。因此,中小環保企業必須要創新,必須有招,這才是發展的硬道理。
同時,面對國企的跨界進入,中小環保企業應該采取積的方式加強與國企之間的合作,利用自身的專業積融入環保產業新的生態圈。
宜興市市常委、宜興環科園管委會主任朱旭峰表示,中小型環保企業要想實現 “突圍”,先是構建現代企業,其次要有核心技術。此外,企業在市場上的打法也要改變,圍繞技術和資本,科學合理組織自己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