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詢價信息 |
發布緊急求購 |
價格:電議
所在地:山東 青島市
型號:
更新時間:2022-05-16
瀏覽次數:1687
公司地址:青島市李滄區北嶗路1022號中藝1688創意產業園 D2棟207
劉穎慧(女士)
MC-AM粉塵濃度檢測儀
產品負責人:于淼 : :0 :lb 青島明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主打環境監測和治理的儀表儀器,主要用于水質檢測、煙氣煙塵檢測、大氣粉塵檢測等領域,我們致力于使地球變得更綠,您在環保方面有任何問題歡迎隨時聯系我,青島明成竭誠為您服務。
可同時測量PM10與PM2.5MC-AM粉塵濃度檢測儀 本產品為光散射法直讀式粉塵濃度測量儀器,為I代產品的升級版,本產品所選用的測量方法具有快速、簡便、準確及能夠連續監測等優點,產品的關鍵部件均選用進口優質器件,靈敏度高,穩定性好,特別適宜于無外電源場合的粉塵濃度測量。 與同類產品相比,本產品具有以下顯著: 1:可同時測量PM10與PM2.5 本設備采用的多通道電子切割技術,可同時測得某一時間段的PM10與PM2.5的粒子數及質量濃度,測量數據準確可靠,真實有效,方便用戶的對比與分析; 2:帶有曲線顯示功能,可實現歷史數據的回放 粉塵儀采用的是點陣式LCD液晶帶背光顯示器,中文操作界面,具有邊測量邊畫數據曲線功能,用戶可通過曲線直接觀測到粉塵濃度的變化趨勢,亦可以按照曲線的方式查詢歷史記錄,曲線顯示比例自動調整,亦可以手動放大與縮小,曲線顯示帶有移動標尺,可以查詢到曲線中每一個點位的數據; 3:具有實時時鐘,測量數據可自動統計分析 粉塵儀帶有內置實時時鐘,可查詢到每一條測量數據的真實時間戳,儀器可自動統計出測量期間的平均濃度與zui大濃度,并能查詢到峰值zui大濃度的出現時間; 4:大容量的數據存儲 采用大容量的數據存儲芯片,存儲區域多達100個,每個區域可分別存儲1000條測量記錄,總容量達到10萬條的測量記錄,存儲數據可保存至少十年,斷電不丟失,滿足用戶的需求;數據存儲采用自動數據跨區域存儲技術,當某一區域的存儲空間已滿好,數據自動轉存至下一區域,直至后區域,如果按照5分鐘測量一個數據的話,則單次連續測量的總時間可達一年。 5:靈活的測量時間設置方式 本產品可預置10組工作程式,每組程式的間歇測量/停止時間在0~99分鐘內用戶均可自由設置。比如用戶可以設置成每一分鐘一個數據的連續測量模式(測1分鐘停0分鐘),亦可設置成每間隔10分鐘測量2分鐘的間歇工作模式(測2分鐘停8分鐘),設置完的程式自動保存在設備中,在下次工作的時候直接調用相關程式即可; 6:多種測量數據的導出方式,具有擴展通訊方式功能 粉塵儀隨機帶有微型打印機,可以通過主機直接給打印機供電,現場打印出測量的數據。粉塵儀具有與電腦聯機的功能,可以通過隨機配送的數據線,將測量數據傳輸到電腦,制成表格或者導出數據變化曲線,方便用戶的統計與分析。 本儀器可擴展信號輸出方式,通過選配不同的功能模塊實現電壓、電流模擬信號或者RS485信號的連續輸出,實現在線連續監測功能,并可組建多點位的連續監測網絡,可通過選配不同的通訊模塊實現短信、GPRS、ADSL等有線、無線數據傳輸。 7:交直流兩用,內置電池供電; 粉塵儀內置的電池選用進口優質鋰電池電芯,容量大、壽命長,儀器通過內置電池供電可連續工作時間長達12小時; · 本公司具有、完善的產品研發能力,可根據用戶需求實現產品的定制或功能的升級。 新大氣法出臺 檢測設備迎來新一輪高峰新大氣法明確提出: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建立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的大氣環境質量監測、大氣污染源監測等相關信息共享機制,利用監測、模擬以及衛星、航測、遙感等新技術分析重點區域內大氣污染來源及其變化趨勢,并向社會公開。 環境監測事權的收回,天地一體監測網絡的建設,國控區域監測的建設……圍繞以大氣監測為代表的環境監測大大小小的舉措,都很好地說明,我國監測設備領域地位的穩步提升。 重點扶持政策不斷出臺并加大力度,環境監測與信息化、大數據、互聯網+等融合程度進一步提高,為“十二五”末期和“十三五”初期帶來的環境監測及治理市場空間其值得關注。掌握較高技術水平及擁有較多訂單支撐的企業將率先受益,站上風口。相關環境監測上市企業如雪迪龍、先河環保、天瑞儀器、啟源裝備和聚光科技等,都將在政策利好釋放和市場藍海擴容中迎來發展的春天。 今年以來,高層已經積開展多項環境監測建設工作。 目前,我國已制定各類環境標準410項,覆蓋了大氣、水質、土壤、噪聲、輻射、固體廢物、農藥等領域。已開展了環境質量監測、環境質量周報、日報、預報監測;污染源監測、污染事故應急監測、污染物總量控制監測、污染源解析監測,環境污染治理工程效果監測等等。需監測的污染因子達百余種。 環境監測及監測儀器發展趨勢: 1、以目前人工采樣和實驗室分析為主,向自動化、智能化和網絡化為主的監測方向發展; 2、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方向發展; 3、由較窄領域監測向領域監測的方向發展; 4、由單純的地面環境監測向與遙感環境監測相結合的方向發展; 6、環境監測儀器向物理、化學、生物、電子、光學等技術綜合應用的高技術領域發展。
|